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党中央关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决策部署和省市相关工作要求,锚定建设高质量的“中国金都”目标定位,坚持“黄金立市、工业强市”不动摇,坚定不移把工业经济作为头号工程,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主要目标
坚持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以链式产业发展为主要路径,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争取用5年时间招远工业体量再上新台阶,到2028年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打造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成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强市。集群化发展更加充分。传统产业质效全面优化,优势产业市占率明显提高,新兴产业加快成势,培育形成1500亿级黄金优势产业,轮胎及汽车制造服务、食品产业、光电及磁性材料三个过百亿级传统产业,清洁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总规模百亿级新兴产业,培树一批在胶东半岛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支柱产业。高端化发展全面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8%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00家以上,产业链“卡脖子”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工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智能化发展深入推进。全产业链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实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培育省级晨星工厂20家,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进入全省县级城市前列。绿色化发展持续提速。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等指标持续下降,绿色低碳技术和环保装备得到更加广泛地推广应用,累计培育各级绿色工厂30户。
2028年产业链群增量、企业主体、绿色发展目标
项目 | 2023年 | 2028年 | |
工业总产值 | 1262亿元 | 2000亿元 | |
产业链 群产值 (亿元) | 黄金产业 | 961 | 1500 |
轮胎及汽车制造服务业 | 154 | 200 | |
光电及磁性材料(消费电子) | 70 | 100 | |
食品产业 | 63.8 | 100 | |
绿色低碳智能制造 | 34.5 | 50 | |
清洁能源 | 7 | 12.5 | |
生物医药 | 10 | 20 | |
企业主体 | 规上工业企业数量 | 165家 | 220家 |
优质企业数量 | 67家 | 100家 | |
绿色发展 |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 2023年降低 | -- | 10% |
万元工业增加值碳排放比2023年降低 | -- | 15% |
二、主要举措
(一)实施产业链提升行动。按照“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工作思路,借助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提速推动主导产业迭代升级。①黄金产业,立足打造全国黄金行业全产业链标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发埠外、境外矿山,支持发展“智慧矿山”“绿色矿山”“本质安全矿山”,瞄准现有矿区深部和周边加大探矿增储,做大做强黄金冶炼、精深加工、工业用金、黄金创意设计、黄金租赁、黄金固废综合利用和有色金属等价值链条,到2028年,力争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黄金年产量恢复到100万两以上,年冶炼加工黄金150万两以上,工业用金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首饰加工规模突破20吨。(市级领导:荆兴业,牵头单位:市工信局)②轮胎及汽车制造服务业,支持玲珑轮胎推进“7+5”国内国外“大循环”战略,持续巩固总部经济,积极引导企业强化技改创新,积极研发新品种,提高新能源汽车配套市占率,建设运营好中亚轮胎试验场和汽车检测中心,提升产业外延影响力;引导骨干企业加大汽车零部件新产品开发,壮大东特鹰轮企业规模,积极配套新能源汽车产业。(市级领导:荆兴业,牵头单位:市工信局)③食品产业,在加强龙口粉丝的传承与发展基础上,坚持把高端蛋白深加工作为转型突破口,抓好高品质功能性蛋白、蛋白肽、膳食纤维、蛋白肉等系列产品研发生产,巩固“招远蛋白”国际粉丝蛋白行业领军和原料供应商地位,深化与国内大企、央企合作,全力开拓健康食品市场。扶持发展大户庄园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国家级胶东肉鸡优势产业集群、黑牛肉类深加工基地、齐山蜜薯、花生系列精深加工全产业链等特色项目,全面提升食品产业能级和竞争力。(市级领导:李杰,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④清洁能源产业,围绕构建以核电为龙头、“核风光氢储”一体的发展格局,全力推动核电一期项目获国务院2024年第一批核准、年内开工,协同发展新能源装备产业,稳妥推进绿色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基地建设,谋划好以电招商、以汽招商,力争全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400兆瓦。(市级领导:刘超,牵头单位:市发改局)⑤光电及磁性材料产业,发挥贺利氏、金宝的龙头带动作用,依托省键合金丝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电解铜箔和覆铜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加速项目攻关,实现部分行业“卡脖子”关键材料的自主可控和国产化替代,进一步延伸光电及磁性材料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加速产业聚集。(市级领导:刘福利,牵头单位:市科技局)⑥消费电子,充分发挥好中德新材料产业园和金宝电子材料产业园两个承接园区载体支撑作用,依托国家火炬招远电子基础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开展补链、强链,积极对接引进产业关联度大、转型升级带动强、主业特色明显的优质高端项目,聚焦发展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以及汽车电子,加快推动消费电子产业链从基础材料向电子终端产品延伸,全力构建国际水准的电子材料产业基地和中德合作产业板块。(市级领导:逄阳,牵头单位:市商务局)⑦生物医药产业,依托生物医药产业园,加快完善园区基础配套,主动面向北京创业孵育协会、中关村生物医药园等国内行业协会、园区招引,重点引进创新的生物药、化学药、医用新材料、中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化项目落地,加强与国际知名药企应用合作,建成国际领先的细胞治疗药物产业化基地。(市级领导:杨光,牵头单位:开发区)⑧绿色低碳智能制造。重点鼓励企业发挥制造优势,引进高端人才,加强与大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合作,努力争取在大型设备、车床机母制造方面实现突破,培育一批在省内、国内叫的响的企业及产品。其他重点产业,坚持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并重,扎实推进签约项目落地、在建项目投达产,进一步塑强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市级领导:刘超,牵头单位:市发改局)
(二)实施市场主体提升行动。坚持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并重,着力提升存量、扩大增量,打造更有活力、更具竞争力、更高市占率的企业梯队。①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完善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做精培强国企核心主业;坚定不移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着力优化融资、服务、法治等环境,推动一批骨干企业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掌握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的领航型链主企业,争取更多企业入选“山东省100强”“中国500强”。到2028年,实现营业收入过千亿元企业1户、百亿元企业3户。②梯度培育优质中小企业。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壮大规模以上企业群体,到202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220户。支持中小企业高成长创新型发展,每年培育省级“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单项冠军企业15家以上。③强化重点项目建设。加强产业链重大项目谋划,建立完善梯次接续、动态推进的重点项目库,每年新入库产业链项目10个以上,争取更多重大项目纳入省、烟台市重点项目“盘子”。引导骨干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支持链上企业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每年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10个以上。④强化产业招商力度。精准实施“产业链条+集群生态”招商,开展大谋划、大走访、大招引,紧盯我市产业链薄弱环节、供应链缺失环节、价值链高端环节,瞄准大型央企、国内外头部企业和大院大所,选准落地园区,力争引进一批重点产业补链延链强链项目。(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行政审批局、市投资促进中心)
(三)实施科技创新提升行动。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政府扶持引导作用,着力推动自主创新、融合创新,建立完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①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体系。加快产业创新平台沿链布局,支持链主企业面向产业链共性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加快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支持产业链企业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中试平台,联合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增强协同创新合力。到2028年,每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各20家左右,新增各级“一企一技术”研发平台、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10家以上,各级工业设计中心(研究院)达到40户。②推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促进企业核心技术攻关,编制产业链基础创新发展目录,建立年度技术攻关项目库,支持企业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争创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每年实施省技术创新项目10项以上。完善政府首购首用、保险补偿等机制,每年培育推广首台(套)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高端软件2项以上。常态化开展产学研精准对接和新技术新产品推介活动,力争到2028年,每年转化科技成果10项以上。③实施质量标准品牌战略。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推动链上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省“质量标杆”企业,开展质量一致性管控,在重点产业链打造一批品质高端、信誉过硬、市场公认的“招远名品”。(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四)实施数字赋能提升行动。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用数字技术带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全链升级。①推动数字化转型。完善5G、千兆光网、移动物联网等网络覆盖,筑牢数字基础设施,力争到2028年累计建成5G基站1500个以上。大力推行总数据师制度和首席信息官制度,开展数字化转型贯标、认证,积极参与烟台市“数个服务机构、双十供给应用标杆、百家服务数商、千企首席信息官、万企数字转型”数字化转型提升计划,每年实施数字化转型项目10个以上,评选并推广2个应用场景典型项目、2个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项目。②推动智能化改造。支持骨干企业加快“智改数转网联”,实现以“智”促“质”,积极争创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工厂),打造重点产业链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每年新增1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4家以上晨星工厂,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进入全省县级城市前列。③推动绿色化转型。鼓励链上企业使用绿电,布局“虚拟电厂”,扩大全产业链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构建全链条绿色制造体系,支持链上企业推广实施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每年新增市级以上绿色制造项目(含绿色工厂、工业产品绿色设计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和绿色工业园区等)5个以上。(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工信局、烟台市生态环境局招远分局)
(五)实施园区承载提升行动。强化产业园区工业经济发展主战场作用,进一步明晰我市领建园区、关联园区发展定位,以园聚链、以链集群,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链群。①进一步激发开发区活力。立足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扎实推行“管委会+平台公司”管理模式,优化KPI绩效考核,主动搭建与发达地区科技成果落地“空中走廊”,支持引导链主企业积极参与园区开发运营,建设一批产业综合体项目,努力争创国家和省级产业示范基地。②进一步增强特色园区吸引力。中德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引进科技孵化、技术研发、电子新材料等产业化项目,实现新材料产业快速聚集。生物医药产业园,围绕生物医药、免疫治疗药物、医用材料、医疗器械等领域,开展更高水平招引,打造区域性、现代化“金都药谷”。绿色低碳智能制造产业园,聚焦新能源装备、交通检测控制装备、低碳环保装备、矿山精密专用装备和电子信息装备、人工智能等领域,大力吸引高端、智能化装备制造企业入驻,打造零碳智能园区。双创示范园,集中招引“小而精、小而强”的高科技项目,打造省内一流的特色产业园区。健康食品产业园,围绕营养保健食品、功能性饮料、蛋白肉、淀粉深加工,加强与欧美、日韩等企业合作,加大豌豆淀粉、蛋白及纤维系列产品开发等项目招引。(责任单位:开发区、市发改局、市商务局)
(六)实施要素保障提升行动。着力完善“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先进制造业集聚,吸引更多企业“上链”“加群”。①持续优化资源供给。全力对上争取用地指标,专项支持保障产业链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行“承诺制+标准地”,实现项目建设“零等待”。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动态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完善执行差异化政策,实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节约集约利用,优化水权等交易机制,落实好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支持使用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全面提升全市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和水平。②全面盘活资金配置。争取省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低碳等基金支持。制定重点产业链企业“白名单”,积极开展产业链金企对接活动,推动重点产业链企业上市融资,增强金融有效供给能力。进一步深化金融伙伴机制,提升金融服务精准性和覆盖面,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项目贷、信贷、保险等金融产品,扩大超长期特别国债、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健全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支持方式,推动更多资金配置到工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③深入推进“四链”融合。深化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机制,支持链主、龙头企业与重点高校、科研单位协同攻关、融合联动。聚力引进落地一批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的高水平科研团队、产业创新团队,着力建强企业家、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专业队伍。④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运用法治思维改进涉企服务,纵深推进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健全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高效闭环解决企业反映诉求。持续精简涉企审批,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能。严格规范执法检查,全面推进“综合监管一件事”“综合查一次”改革,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干扰。积极助企清欠,完善投诉处理、信用监督、案例曝光、约谈问责等机制,推动欠账问题长效化治理。⑤不断提升供应链安全。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持续深化我市本土产品及原料需求清单建设,有效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协调发展。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交易成本。(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人社局、市水务局、市商务局、市行政审批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烟台市生态环境局招远分局)
三、支持政策
(一)加大产业链项目建设支持力度。产业链领域引进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拉动作用的高端产业项目,列入国家战略层面、重要领域的中外合作项目,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重大创新项目,一事一议给予资金支持或股权投资,在立项、规划、土地、环评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经济发展方向且设备及生产性投入300万元(含)以上的新上或技术改造单个项目,按照年度设备投资额5%予以补助,单个项目年度最高补助200万元。加大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扶持力度,落实《全市重点项目建设专项扶持资金补助办法》(招政发〔2022〕11号)文件奖励政策。
(二)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分别给予最高40万元、20万元奖励。对经国家和省认定的重大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获得认定企业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奖励。对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分别给予最高400万元、2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省级和烟台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平台,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烟台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分别给予最高80万元、10万元、5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烟台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分别最高给予100万元、50万元、20万元奖励。对新创建的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一次性给予200万元奖励。对获得国家、省“质量标杆”的企业,分别给予最高50万元、20万元奖励。对列入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的企业,每个项目给予1万元资金奖补,每户企业当年最高补助金额15万元。
(三)支持企业规模发展。对首次入选“山东省100强”“中国500强”“世界500强”的招远本土制造业企业,分别给予最高40万元、80万元、24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给予最高4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别给予最高40万元、5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分别给予最高40万元、1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瞪羚”企业,分别给予最高20万元、1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独角兽”企业,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首次“小升规”工业企业,分3年给予最高10万元奖励。(首年奖励6万元;第2、3年仍属规上企业的分别奖励2万元)
(四)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绿色制造项目(含绿色工厂、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工业园区等)分别给予最高50万元、3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达到国家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一次性奖励。
(五)支持数字化转型发展。对工业企业实施的投资50万元以上的数字化转型项目,按照实际投资额最高10%给予奖补,单个项目补助最高100万元。对获得烟台市级以上的数字化应用标杆企业、应用场景典型项目,每个奖补20万元。对新获评的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领航”企业、特色专业型平台,分别给予200万元、40万元、40万元奖补。对新获批省级、烟台市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分别给予40万元、20万元奖补。对通过国家级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贯标和工业互联网平台贯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DCMM)认证、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认证、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认证的企业,给予最高20万元奖补。对获批烟台市重点产业链工业互联网平台,给予40万元奖补。对列入山东省晨星工厂入库培育名单的企业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实行总数据师制度或首席信息官制度的企业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
(六)支持企业智能改造升级。对新认定的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给予最高4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典型场景)、省级、烟台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典型场景),分别给予最高40万元、10万元、1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给予最高5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省级、烟台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同一类别的支持政策,按照就高不就低、不重复奖补原则执行。奖励额度包括上级政策确定的需由地方财政负担的部分,实行差额补助。
四、保障措施
建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产业链服务推进工作机制,负责协调推进产业链式发展,全力激活放大产业链式效应。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强化责任意识,发挥职能作用,协同配合、聚链发力。强化产业链发展政策和成果宣传,以链主企业、重大项目为重点,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宣传推介,在全市上下营造支持企业链式发展、倍增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
Copyright © 2022-2023 潮盛企业管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有备案号:粤ICP备2022013427号网站地图